你 发 现 了 吗 ?
翔安校区
有一栋新大楼拔地而起
它就是——
新 工 科 研 发 大 楼
它很“新”↓
去年4月落成
今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
一年多的时间里
它经历了这样的蜕变
↓↓↓
变身前
变身后
变身前
变身后
变身前
变身后
它很“工科”↓
充满了浓浓的现代工业感
总面积超10000平方米
实验实训空间就占七成以上
↓↓↓
更重要的是
它很“酷”
↓↓↓
跟着小夏
一起来看!
这里是
学生创新的舞台!
这台机械小车
是由同学们自主设计、制作的
它是创新训练课程经典项目之一
以项目为牵引
涵盖机械设计原理、数学计算、
三维建模、工程制图等领域知识
培养学生思创融合与团队合作能力
而在另一处创新工坊里
厦大机器人队的同学们
正在研发各式各样的机器人
看,会投篮的机器人↓
会飞的机器人↓
会“打架”的机器人↓
创造出这些机器人
涉及机械结构、电路硬件等知识
除了要学会嵌入式控制与机器学习等算法
甚至还要亲手制作一些配件
在另外两个开放的“diy工作室”——
“机加工开放平台”和“3d打印开放平台”
同学们只需经过培训、获得使用许可
就可以预约使用其中的所有设备
尽情发挥创意
制造出各种功能复杂的零配件
△3d打印开放平台(上图)
机加工开放平台(下图)
接下来
还将有更多这样的学生科创团队
入驻新工科研发大楼
打造属于他们自己的一方天地
这里是
学科交叉的平台!
机器人队的64名队员中
有的来自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
这样的工科专业
也有物理学这样的理科专业
甚至还有不少文科专业同学的身影
电影学院戏剧影视文学
2021级本科生王琦
就是这样一位打破刻板印象的文科生
编程零基础的她
因为对机器人的热爱
今年9月加入机器人队
短短2个月的时间
经过培训和老队员们的指导
很快成为了“电控组”里
学得最快最好的成员
如今的她已经能够
自主调测飞镖机器人了
△厦门大学机器人队合影
在这栋大楼里
跨学科的交叉融合
不仅体现在科创团队的成员组成上
还体现在教学科研的方方面面
一楼到三楼的工程创新实践教学平台
打造了“基础训练-综合应用-交叉创新”的
进阶式、工程化、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
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
共有54门课程面向
13个学院49个专业开设
海洋物理基础实验
就是一门
专为海洋学子定制的交叉课程
在这门课上不仅能学习到
工程仪器的基础知识
还涉及数据分析与处理
△海洋物理基础课课堂现场
这种课程组织模式
被称作“工科 x”
即以“交叉融合”为核心
加强工科与海洋、生命、医学等学科融合
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
而不久前举办的
“工创未来”系列活动首期活动
——智能c端创业体验营
吸引了来自3个校区
20多个专业的同学参加
活动中
同学们通过拆解智能硬科技产品
探索如何通过巧妙的技术设计
改善人类生活品质
参与活动的管理科学2021级
本科生王麒杰说:
“这个活动给我提供了
崭新的视野和全新的思维。
新工科研发大楼
确实是一个创新创业的好地方,赞!”
这里是
学以致用的展台
周四下午
新工科研发大楼三楼的实训教室里
材料学院大二的同学们
正在模拟产线开展编程学习
△模拟分拣生产线
任课教师李继芳说:
“在这门课上,
同学们要学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。”
学习完理论知识后
授课老师将指导同学们分析需求
绘制工艺流程图
配置各种传感器与执行器
编程完成模拟生产
新工科大楼配备的实验教学评价系统,多维度采集分析实验过程数据,分析实验行为、诊断教学设计的问题,从而优化教学内容,及时调整教学策略,制定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方案。
利用先进的教具设备
还原工程场景
相比起理论教学
这样的实训教学更加锻炼同学们
综合应用知识
发现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
更多新工科研发大楼的
打开方式等你来解锁!
开放·融合·创新
学校将努力打造
“开放共享、交叉融合、创意创新”
三位一体的工程实践创新教学平台
你心目中的新工科研发大楼
是什么样的?
在留言区分享给我们吧!
快给新工科研发大楼点个 赞 和 在看 !